青创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 网文作品省级三等奖《守住服饰之”根“,裁出别样味道》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3-11


他,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十几年来,他已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得闻名于世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他出生在西藏的一个僻远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有一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一年四季只穿一种衣服。他们一年四季都只穿一种衣服,人们也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特殊的感情。由于衣服的种类单一,这里没有专门的设计师,人们所穿的衣服只需经裁缝量好,制作出来即可,完全没有新意可言。于是他忍不住想,我能不能制作一些新种类的衣服呢?让我们民族的衣服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有了想法,于是迫不及待与周围的亲戚邻居分享。可原本兴致勃勃的他被扑面而来的冷嘲热讽狠狠地浇了盆冷水,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固守成规的老裁缝们都劝他放弃这荒谬的想法,不要再异想天开。虽说周围人的眼光和议论给了他沉重打击,但性格倔强的他依然准备去这样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他生活环境比较闭塞,生活条件较为落后,他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走出偏远的山区,他才发现一切是多么的不同。人们的衣服多种多样,五颜六色,十分新潮,可从中却看不到半点中华文化的影子。于是他就想,可不可以把他们本地的民族服饰与当代流行服饰结合呢。这不是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加入了创新元素,符合当代的潮流吗?一想到这,他十分兴奋,感到梦想近在咫尺。可残酷的现实却又给了他当头一棒:将传统服饰进行创新,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就要首先制作出美丽的民族服饰,而对民族服饰进行研究,老裁缝们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那些守旧的人们,根本不可能会给予他帮助。走投无路下,他只好以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为模特,从零学起,开始了对传统服饰的研究制作。为了弥补之前在传统服饰领域研究的空白,他开始了没日没夜地研究。“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当地的民族特色,他白天泡图书馆,晚上设计图纸。他花费了十几个月的功夫,几乎走遍了周围的每一个地区,认真咨询了每一个人对民族特色服饰的看法,整理成了一本小册子,慢慢地,他开始摸索到了门道,逐渐地得心应手起来。

现在他面临的又一个困难,就是出生于偏远乡村的他,对时髦服饰了解的少之又少。人们的思想又都像这闭塞的地形一样,迟钝守旧,他无法找到与他抱负相同的人,他也曾想过寻求一些设计大师的帮助,可这些人对这样的服饰并不感兴趣,认为他这纯粹是在做无用功,都不想为此白费时间。于是,他还是只能靠自己。“蹲点”在街头看形形色色的俊男靓女,观察他们的日常穿着,思考流行服饰的特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终于,他制作出了他的第一件成衣,这给了他巨大的信心。紧接着,他又对这件衣服进行加工、改造,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把它交到了“世界服装大赛”上。

十几天后,当模特穿着他制作的衣服在T台上走秀时,这种把中华文化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创新服饰,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勾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使人们纷纷感受到了文化创新的魅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使他出了名,有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你是怎样想到把中国的传统服饰与当今流行服饰结合起来的呢?”他郑重其事地说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是如果不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对它进行创新,那么它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会被淘汰,服装设计也是如此呀。”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即使出了名,他也依旧坚持自我,不受尘世喧嚣纷扰,并且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把传统服饰与时代元素更好地融合。他制作服饰所赚的钱,也毫不吝惜地捐给了社会,帮助那些贫穷的人们,给他们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万不可丢弃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并时时刻刻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原动力,因为“不破不立”唯有创新,才让我们发展得更快,也发展得更好。


(作者:王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