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城市,陌生的地方,有他未曾见过的山和海。
——《云边有个小卖部》
(一)
故事的开头很普通,又挺特别,普通是由于这只是一个偏僻山村小男孩的日常;而特别也正是因为这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演过许多次的无聊日常。
那是个不错的清晨,日光艳朗,暖光点点。山里的微风没有往常那样凉。
王小五,我们故事的主角,嘴里咬着草根,双手撑在草地上,远远看去,小小一团,像要融入这天地似的——这个地方确实很容易让人有这种错觉,山那样高,云那样白,伸手仿佛就能触到天。不过,人总是比不过天的,小五这样想。
拍拍手,预备起身的时候,他望见远处有个模糊的身影,正艰难地沿着泥泞的曲折弯路爬上来。王五子既好奇又不安。这村子在高山上,只有老一辈村人们开出来的小路,又弯曲又多野草,难走得很,鲜少有外人来。那似是个男人,高高瘦瘦的,穿着藏蓝色布衫,提着大袋子。男人弯腰扶着膝盖拼命喘气,招手让王五子过去。五子挪了两步,有些局促。对方却和蔼地笑了笑,问他村长在哪。风颤抖地抚着,对面的人呼吸已渐趋于平静,他的心却猛跳个不停,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后来他才知道,那也是他生命中的起伏点,命运朝他招手,欢迎另一种人生的降临……
(二)
尽管讶异,小五还是把人带到了村长的茅屋。
然后他预备到田里去,把地垒给拢了;回家的时候要顺便割些野芋苗,挑水、烧饭;对了,昨儿答应了小伙伴启芳去她家摘果子芯,这可不能忘;下午得和爷爷一起去山头放猪;晚上要借着月光在门口腌菜……小五的一天几乎已经被填满了,他为这种忙碌幸福着,却也受着它的磨折。已经快到田里了,他忽的停下脚步,薄薄布料的裤管缓缓耷拉下来,像他今天所有的无所适从似的。于是小五往回走,他觉得自己得去,好像也没有什么理由。
王小五刚走到,就听见村长激动大喊,“太好了,张老师您来了,那群偷毛桃、跳皮筋、掏鸟窝的熊孩子就有书读了。”窗外的王小五楞了楞,又吸了吸鼻子,“张老师……老师?读书?”他轻声呢喃,眼里是抑制不住的惊喜,手心甚至出了汗,仅是“读书”这两个字,就能让他遐想好久好久。
村里原先有学堂的,就在启芳家废弃的猪圈,那时候讲课的是从另一个村“借来”的老师,猪圈臭烘烘的,熏得人恍惚,连带着王小五的记忆也有些模糊。只记得村长最后摸着白花花的胡子,连叹了好几口气,“咱这破地方,哪里留得住人啊……”蜿蜒曲折的小路,狭窄,泥泞,和那触不可及的高山一起,组成了隔绝的屏障……
(三)
此后的几天,王小五仍旧像往常一样,下地锄田,割野芋苗,喂猪,腌菜,偶尔也去林子给人摘果子、替人收麦谷……他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快得几乎要忘记那个方脸圆脑袋男人的样貌了,而又很慢,慢得他一遍又一遍地扯那野草的根——他有些不开心了。然而小五的气愤转瞬即逝,因为在又绕了远路回家的时候,他发现那个废弃的猪圈被收拾干净了,一群大人一起嘀咕着什么,启芳和其他小伙伴躲在一旁,和他一样探着好奇的脑袋,他们的眼神碰在一起,迸发出火花……
“学堂”仍是很破旧,但没了没有呛人的灰尘,没了阴暗的角落,孩子们坐在草席上,每个人只有一个小板当书桌,一张薄薄的泛黄的纸,一支被切成一段段的短铅笔,然而所有人都怀着期待、激动的心情等着久违的上课。王小五犹为兴奋,他焦急地频频探头去瞧,终于望见了那藏蓝色的衣衫走进教室,张老师穿着褪色的解放鞋,提着看起来空空的袋子,笑眯眯地,脸上布满褶子。在透进来的阳光下,灰尘凌乱地动着,却显得尤为庄重神圣,或许,对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读书本来就是那样一件神圣的事儿……
张老师用浑厚的声音给他们讲历史人物的趣事,讲写出乡愁的余光中,讲钟情阿拉斯加的星野道夫,也讲山外的宽大街道、人声嚷嚷,讲西北大漠、狼烟四起。他把期盼寄托在一个个故事里,鱼竿似的,试图勾起谁的无限遐想。王小五记得他总是语重心长道“孩子们,一定要去出去看看,看大山另一边的山和海,看不一样的世界……”
“学堂”瓦片漏水了,张老师点着灯爬上棚顶去修;孩子们的笔纸用完了,他悄悄撕下书本的空白页、悄悄用自己的积蓄去山下买;有人被留在家里干农活,他和村长三番四次上门劝说,“田活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做,不读书就差不多一辈子只能待在地里了……”,在枯瘦的小女孩闪着泪花的眼神中,父亲终于点下了头……
(四)
张老师是城里来的,单这一点就让王小五有一百个理由害怕他呆不下去。然而很久很久过去了,小五还是能每天早晨看见那个男人清扫学堂边上的路,每天听见他稍稍有些嘶哑的声音讲着趣闻……他总是跟着大伙一起干农活,一热了就把袖子挽起来呼哧呼哧地挥动锄头;一起欣赏难得绽开却又很快凋零的花儿、教学生们背“零落成泥碾作尘”的诗句;一起坐在高处看日落、听风吹过树叶夹杂着动物低吟的声音,这时张老师会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大家都疑惑不解,他说是爱,大自然赠送的独一份儿的爱……有那么些瞬间,小五会觉得,大抵是这里的风景把张老师给迷住了吧,而当他看见老师总望着门口挂着的小红旗深思良久,目光带着庄严、眼神坚毅,他又觉得,迷住张老师的另一些更加动人、更加恢弘壮阔的东西。很久的后来,他知道了那叫信仰……
信仰是什么,小五觉得那时的自己很难说得清,他只明白心里那种汹涌澎湃的感觉真实而热烈,那感觉叫他卯着一股劲儿、给他力量,也减少了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的困惑、迷茫与不安,他已然知道了他将要走的路,也将会拥有如张老师一般赤诚热烈的信仰……
春去秋来,不知是谁鬓边染了白发,谁从青涩的小孩长成了可以独自出行的大人,谁又成了路口眺望远方的少年。故事里的人会老,然而故事并不会终止。张老师的故事在继续,王小五、启芳他们的故事也在继续,我们相信故事不朽,是因为一个接一个像张老师一样的投身大山不返的人,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五)
“哎呦喂,”班主任边唾沫横飞边批改着作文“说过多少次,写东西不要这么文绉绉的嘛,要写实一点才能打动人,说过好些次勒……”
“晓得了——”王武站在前面,有气无力地答道,耷拉着脑袋,一晃一晃的。
班主任抬头,拿着红笔的手顿了一顿。“你小子——”他清了清嗓子,又喝口水,带着笑意道,“关于志愿的问题哈,我呢已经和你的家长谈过了……”
王武猛地抬起头“啊?”
“先让我猜猜哈,作文里的张老师是你把自己代入进去写的吧?”
对面的男孩有点尴尬,挠了挠头,“也不是……重要的是,老师,我是把这个职业当作我的人生理想的,就像您一样。我会坚持下去,不会像我爸妈他们说的晓得工作辛苦之后就反悔。”
班主任点了点头,“既然这样,我也跟他们沟通过了,包括就业、发展前景这些,他们表示很理解,支持你报师范啦,你回家多跟家人聊聊相关……”
“真的?太好了,太谢谢您了!!”王武激动地插话。
“但是你这个参赛作品啊,叙述有点累赘哈,太多你自己的角度的抒情了,故事情节也不够连贯,你——”
“马上改!马上!”王武微微鞠躬,风一样跑了出去,绽开灿烂的笑容。
“这孩子,”身后的班主任笑着摇摇头。一旁的老师也笑了起来,“好久没见过对教育事业这么有热情的人了,”又问班主任“你到我们镇也好几年了,有考虑什么时候回城里嘛?”
“唉,暂时……再待会儿吧。”
另一头王武跑回教室,经过放着粉红铅笔盒的桌子时,塞了张纸条“成了成了,我可以去当老师喽!”
窗外阳光正好,万里无云,光线透过树叶的罅隙,很恬淡,也很美好,像少年少女纯净的心灵……
(六)
那儿也有一座故事开头那样的山,王武坚持要步行上去。
“看过了另一头的山和大海,也要回来听山涧的溪流叮咚。”
他忽然觉得自己成了多年前笔下那个名叫王小五的男孩,或者说,他一直都是。
走到山腰处,枫叶簌簌地飘在他周身。
他伸手接住,望向苍蓝的天,默默感谢着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勇敢坚持的自己。
而到现在,他也还是最好的年纪。
你要记得回来,为了那些不像你那么容易离开的人。
——《芒果街上的小屋》
(作者:许冬梅;指导老师:杨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