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作品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 网文作品省级二等奖《守望》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3-05

   二零一九年九月至二零二零年七月,我有幸成为了苏州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校团委老师的指导与关怀下赴陕西西安蓝田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冬日时,支教地大雪弥漫。尽管远隔千里,但校团委老师从学校寄来的围巾、羽绒服时时刻刻让我感受到温暖。我因自己是研支团一员而感到无比骄傲,但在骄傲的同时,也觉得身上背着沉甸甸的担子。我该做什么呢?我会做什么呢?

(图片内容:苏州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拍摄者:魏玥琪)

在接触亮亮以前,我就听说过他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已经重组家庭,亮亮在家由爷爷奶奶照看。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平日联系亮亮的家长,只能联系到奶奶,对奶奶再多的嘱托也无济于事。而在作业完成方面,即使我盯着他写,他也写不完。作业个性化定制,变成了我希望改变亮亮学习习惯的基本策略。

(图片内容:我与班级部分同学合影 拍摄者:班级同学)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来我的办公室写作业。我刚刚收拾好琴谱,准备将吉他放回架子上。他的眼睛一亮——“老师,你会弹吉他吗?”。

会啊。”说罢,我拿起吉他,把今天刚练会的小节弹给他听。那天,给他一个人布置的生字加小字作业他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并大摇大摆地回到教室告诉所有人班主任会弹吉他,而且弹给他听了!

办公室里聚集了好多同学,大家都是来听我弹吉他的。一曲作罢,我发现了他们对于乐器本身具有的强烈好奇心。因此承诺如果能够完成我为他们“私人订制”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获得一次学习吉他或者学习钢琴又或者我为他们演奏的机会。班里一下子炸开了锅,一时间,来找我领任务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只是亮亮一直没有来。


(图片内容:妈妈为班级每个同学买了套尺、笔记本和笔时,

我与五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合影 拍摄方式:自拍)


于是我在班会上重申,所有人都可以在课余时间找我领取任务。这次,亮亮来了。“连续三天完成所有语文作业”的任务对于其他人来说小菜一碟,但对于从不能完成全部作业的他来说却很难。

以往根据他的情况所布置的作业在我的监督下才能完成,作业的总量不大。因此,当这次的任务布置下去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没有底。布置完任务的第二天,尽管他没有完成所有的作业,但他独立完成了词语的抄写作业。这对于他来说,已然是很大的进步。因此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令人惊喜的是,他接连两天完成了所有的作业。等到第三天的时候,班级门口站着一位家长,左手抱着小孩,右手提了一袋零食。我远远地看到亮亮从教室走出来,手里拿着作业本,然后接过家长带来的零食。

等我走近的时候,家长已经抱着小孩匆匆离开,亮亮匆忙地把零食塞在桌洞里。我走到亮亮面前问他,“刚刚来的是谁呀?”亮亮回答我说,“是妈妈。”

妈妈以前也来看你吗?”

没有。”

那妈妈这次怎么来了?”

我让奶奶给她打电话的,让她来,看看我写的作业。”

学校给予过我的温暖常常让我反思如何能将温暖等量传递,但对于有特殊背景的孩子来说,有些遗憾是我作为一个支教老师无论如何都弥补不了的。他们获取温暖方式的“特别行动”触动着我的心灵,也引发着我对于“支教”、“关爱”、“母爱”、“温暖”等不同词语的思考。我想,或许学会成为一名好的支教老师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见证孩子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看着他们寻找温暖,帮助他们寻找温暖是这一年中更具意义的使命和方向。

(图片内容:支教即将完成时与班级同学的合影 拍摄者:卫老师)

(图片内容:我为每个同学拍的照片 拍摄者:王佳敏)



(作者:王佳敏;指导老师: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