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作品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 网文作品省级一等奖《温暖的雪花》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3-05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经完美落幕,闭幕式上视频短片《温暖的雪花》向冬奥会志愿者表达了肯定、感谢和敬意。其中,有一片“雪花”来自苏州大学,她就是公共政治与管理学院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卢嘉琦。

 “我是一颗冬奥螺丝钉”

 2019年大一的下半学期,卢嘉琦看到冬奥会志愿者招募通知后就果断报了名。2021年,历经多轮面试,卢嘉琦成功收到录用通知书。之后,她紧锣密鼓地参加线上线下的各类培训,最终进入公共卫生领域疫情防控组,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开启冬奥会志愿服务之旅。

简单却不可或缺,疫情防控是冬奥会保障最重要的一环。“工作是普通平常的,但是需要特别的用心和细致。”卢嘉琦讲道。前期,除了各种线上线下的培训,还有每晚的总结会议,志愿者们总结一天的工作,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建议。在大家群策群力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中后期,在各项工作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大家依旧保持着紧张、严谨而有序的工作状态。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冬奥会场地以闭环分割内外。作为环外工作人员,卢嘉琦与同组志愿者认真做好观众及相关人员的体温测量以及消毒等工作。志愿服务地点位于场馆主入场口和山上AB场地赛道旁,人员进入场馆均需经过防疫点位。特设于B场地中国夺金点观众席后方的防疫点位,会有贵宾车道通过,原则上不许任何人经过,防控难度大,也很关键,需要控制各类内外环人员保持严格距离,与他们进行交涉。

赛事前体温监测与引导观众,赛事中时刻警惕是否有突发情况,赛事后认真总结反思……这些都是志愿者们的工作内容。冬奥会分三个赛区,没有比赛时,重点防控对象是外媒、运动员和后勤工作人员;有比赛时,防控对象又增添了众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不熟悉场地的观众,志愿者们的压力更大。在每天五到七个小时的工作中,每时每刻的高度紧张状态是工作的难点之一。

虎年春节,志愿者们不能回家过年,志愿者之家在冬奥会开幕前,为志愿者们举办了一个“小春晚”。在十个节目的晚会上,志愿者们感受着冬奥会与虎年新春的双重喜悦。卢嘉琦参与了朗诵节目,也沉浸在喜庆的氛围里。

巡查时,一名北欧国家的运动员向她表达了对此次北京冬奥会之旅的满意,夸赞食宿条件优越以及志愿者服务细心周到。在冬奥会赛场上遇到的许多人和事都让卢嘉琦为之动容。外籍运动员用一字一顿的中文对志愿者们说“谢谢”“春节快乐”,或是用流利的普通话与志愿者们交流之时,有一股暖流涌入卢嘉琦心中,奥林匹克带来的友善是她独特的冬奥际遇。

在这趟难忘的冬奥之旅中,卢嘉琦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有来自京冀众多院校的同学,还有来自医院的医护人员,“我们相知相熟,我也扩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围,非常开心。”

 “虽然志愿服务只有15天,但很幸运能够认识他们,拥有这份珍贵的友谊。他们对冬奥会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热爱感染了我,我感受到了他们浓浓的爱意。”“作为普通人,面对国家盛事,能够尽自己所能,奉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喜悦。”卢嘉琦开心地说。


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

 “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经过这次冬奥会志愿服务,卢嘉琦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回忆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在一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子决赛中,一位享誉业内的30多岁的荷兰名将,正准备进行他退役前的最后一滑,所有的选手都在场下注视着他,屏息凝神。

然而,比起他以往的滑行,这一跳并不完美,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是场下的各国运动员们都非常激动,为这一“不完美”滑行而欢呼,为他呐喊。这一刻,洋溢在场上的是对于那位荷兰名将的赞美和祝福,是对在这项运动曾经达到巅峰人物的敬佩。

卢嘉琦见证了这一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虽然我不太懂这一跳对于这个项目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这种追求纯粹,挑战人类‘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精神,是不分国界、不分人种的。”

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们都朝气蓬勃、活泼乐观,很少听见大家喊苦喊累。“上午九点半的比赛,工作人员要提前三个小时到场,再加上从驻地到滑雪公园有40分钟的车程,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尽管辛苦,但是也没有人抱怨,有的志愿者受伤或身体不适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任劳任怨且脚踏实地。“刚开始的时候,我宿舍下铺是一位阿姨,她是ICU的护士长。有一段时间她身体很不舒服。我们劝她休息一两天,但她却说‘能坚持的就坚持,大家都在岗位上,别人能坚持,我也能坚持’。我们都很佩服她。”正是有了这种拼劲,志愿者们才成为了“温暖的雪花”。

她的能量,不止冬奥

卢嘉琦在冬奥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收获颇多。在以往的学习或是做一些其他工作时,时间一长,她不免有些懈怠和浮躁,但经过这次淬炼,她变得沉着冷静,性格也慢慢被打磨得更加沉稳。“在看似重复的工作中,理解脚踏实地的意义;在岗位上,能够坚守而不懈怠,更加恪尽职守。”卢嘉琦认为这是她最大的收获。

卢嘉琦在大二时选择了转专业,从社会学院转到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当时课程是同班同学的两三倍。“大学里最主要的一定是学习,但在学习之外,要张弛有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学习生活。如果在其他方面‘耽误’了一些时间,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更多地追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接下来的日子会比冬奥会期间的志愿服务紧张很多。我会及时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一步一个脚印,收获成长进步。”卢嘉琦这样说。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在为期15天的志愿活动中,卢嘉琦收获满满,也信心满满。冬奥告一段落,通向未来的列车已出发,苏大人和时代一同加油向未来。


(作者:曾栩;指导老师:刘金光